佛教当然可以与那些主张个体完满、个体成功的学说共存于世,但它又不能不指出,一切“完满”和“成功”都不可能真实,因此所谓“完满的个体”、“成功的个体”必然承担着多重虚假。扩而大之,一个世界如果真的存在着很多“完满的个体”和“成功的个体”,或者企图“完满”或“成功”的个体,那他们一定会与周边的世界天天产生区隔和争斗,因此这个世界必然是一个喧闹和恐怖的天地。而这些以“完满”、“成功”自许者的下场,也一定是苦,而且是难言之苦。
佛教正是因为破除“我执”,主张“无我”,才让那些自许“完满”、自许“成功”的欲望和追求真正断灭。简言之,因“无我”,才“灭苦”。
需要说明的是,后来禅宗中有“我即是佛”的说法,此“我”与“无我”并不矛盾。此“我”无欲,此“我”无名,只是作为一个精神载体的例证,说明“人人皆有佛性”,可由切身做起。恰恰是佛性,能够有力抵消“我”的“自性”。
正因为“人人皆有佛性”,度化众人也就有了可能。如果人人都能以“佛”自认,那就不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“我”,这恰恰是到达了更高意义上的“无我”境界。
“人人皆有佛性”,但人人又不能单独完满,因此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企求单独解脱。如果单独解脱了,而周围的众人还困于重重障碍之中,那么,这个自以为“解脱”了的个人还会寸步难行。如果别人没有解脱,那么,为了守护自己的解脱必须划出人我之界。这么一划界,空境便顿时消失,解脱也无从说起。
诚如谚语所说,一滴清水无救于一缸污水,而一滴污水却能把一缸清水毁坏。一个修行者即便把自己修炼成了一滴最纯净的清水,却没有与周边污水分割的“薄膜”,那么,这滴清水怎么存在?同样,如果大家都成了纯净的清水,却还有一滴仍然污浊,那么,大家的纯净还能保持吗?因此,佛教必然指向整体关怀,普世行善,无界救助。要解脱,也要大家一起解脱。
更重要的是,佛教既然“无我”,也就无所谓“度己”。“度己”之说,不符合“无我”的宏旨。“无我”的空境,必把大千世界作为唯一主体,达到前面所说的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的境界,发誓引渡每一个“兄弟”。
由此可知,佛教从“度己”跃升为“度人”,思路十分清晰,并不是随意地从众悦众。
也正因为如此,我们看到,《心经》最后那个咒语,呼唤得那么恳切:“揭谛,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”我的翻译是“去吧,去,到彼岸去,赶快觉悟!”对于这几句咒语,《心经》自己还反复推崇“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”,而且“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”。可见,在佛教看来,头等重要的大事是“度人”。
于是,作为佛教修行最高、最后目标的“涅??”,也与“到彼岸去”连在一起了。《大智度论》在阐释“波罗蜜”时说:“涅??为彼岸”。度人到彼岸的修行者称为“菩萨”,他们的“大誓愿”就是“度一切众生”(见《大智度论》卷四)。
在中国民间,菩萨常常被看作偶像,其实,他们只是修行者,因觉悟而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难、护佑众生、反对伤害。菩萨把佛教本义和民间企盼融成一体,组成了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的高尚信仰。
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,这八个字很好。意思是,号召一切不认识、不相关的人,也都应该视若一体,感同身受,互相救助,共抵彼岸。彼岸,就是不受世俗羁绊所困苦的净土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被偏执神明盯上后[快穿] 师尊今日也没飞升/飞升前师尊他怀了龙种 《离婚后,许总的C包前妻又强又美》宋以宁 赵明聿 反派男二翻车后[穿书] 被反派boss强制走恋爱线 [完结126by番外]呕吐袋(骨科,1v1)作者:蓝胡子小女孩 别追我,没结果 我用医术拯救星际 我的饭店闻名三千世界 《军婚团宠:邻居兵王八块腹肌太诱人》陆今安 程颜青 情敌每天都在变美[穿书]_公子于歌 《偷外卖是会被G死的(ABO)》by除黄喷雾 氪金养崽后我被迫走恋爱剧情[娱乐圈] 穿成男配后我成了万人迷 所有人都在觊觎朕的美色 《你好,守财奴》 《假清冷和伪禁欲闪婚后》作者:夂槿 [完结]《我的地主家“傻”相公》作者:Ola(1v1) 《偏见(情敌变情人) 作者:白花花》 [完结by番外]《虫族得之我幸》作者:微暖a(1v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