总的来看,结构上苏词浑然一体,转承、呼应都较章词为佳,而章词词意则稍稍显得不够连贯顺畅。章词本是原作,却有点像因步韵他词而致使全篇不够紧凑浑融。其实正如老王所说,这不是原韵和韵的原因,而是二人才力上的差别所致。
最后来看看老王的《水龙吟》。
水龙吟·杨花 王国维
开时不与人看,如何一霎蒙蒙坠。日长无绪,回廊小立,迷离情思。细雨池塘,斜阳院落,重门深闭。正参参欲住,轻衫掠处,又特地,因风起。
花事阑珊到汝,更休寻满枝琼坠。算人只合,人间哀乐,者般零碎。一样飘零,宁为尘土,勿随流水。怕盈盈,一片春江,都贮得,离人泪。
这首词比起前两首,稍显平平。“重门深闭”与章词“日长门闭”意思相类;“宁为尘土,勿随流水”、“都贮得,离人泪”有借用苏词“二分尘土,一分流水”、“ 点点是离人泪”之意,而意境逊之。全词未有如章词那般精巧生动的语言,亦稍逊于苏词浑融悠长的意味。老王写词的才华,毕竟不如在史学方面了,正像他自己所说“余之所长殊不在是”。
二十八
叔本华曰:“抒情诗,少年之作也。叙事诗及戏曲,壮年之作也。”余谓:抒情诗,国民幼稚时代之作,叙事诗,国民盛壮时代之作也。故曲则古不如今,(元曲诚多天籁,然其思想之陋劣,布置之粗笨,千篇一律令人喷饭。至本朝之《桃花扇》《长生殿》诸传奇,则进矣。)词则今不如古。盖一则以布局为主,一则须伫兴而成故也。
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,王国维受其影响极深。叔本华所说的诗歌创作是对于人而言。少年多天真热情,感情澎湃真挚;而人成熟之后多半变得冷静理性,感情内敛深沉。
王老先生说国民处于幼稚时代的诗词胜于盛壮时代,而戏曲则相反。这个观点颇新颖,但值得商榷。
中华古文明源头在前秦,发展于汉晋,盛于唐宋,至明清则已发展缓慢,几乎停步不前。唐宋是中华古文明极盛的时代,及至明清,社会比前代略有发展,但统治集团的专制残忍和对人们思想的禁锢远胜前朝。中华古文明至此应是进入了垂垂暮年,逐渐日薄西山,只是“百足之虫,死而未僵”而已。所谓的“康乾盛世”顶多只能算是回光返照,即使没有列强入侵,古老的文明形态也迟早会分崩离析。宋代不是像老王所说那样是“国民幼稚时代”,而清代则更不是“国民盛壮时代”。
文学体裁的盛衰变化远比人的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要来复杂得多。总体上看来,在古文学成型之后文体从“雅”向“俗”、题材从“窄”到“宽”逐渐过渡的。先来看看各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。唐诗气象庄严,但是缺少变化;宋词因为曲调音律的变化很多,其体裁、表现手法和形式都比唐诗要来的更加活泼;元代小曲体式更自由,题材更宽泛,甚至生活中的琐事都可入曲,而更贴近生活的戏曲也在这个时代逐渐兴起;到明清小说,从文言文、半文言文最终到古白话文,更加通俗,表现的内容也更多。这说明了什么呢?这说明了大众对文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,他们对文学的态度逐渐决定了文学的发展方向。文学从案头到坊间,人民思潮的变更导致了文学体裁的盛衰。
老王以人的人生时期比喻国民时代,想象力颇为丰富,但我认为这个观点浪漫有余而理性不足。而说清代戏曲胜于前代,也显得很牵强。从哪方面看《西厢记》、《牡丹亭》和《窦娥冤》都是中国古代戏曲无可争议的扛鼎之作,“良辰美景奈何天,赏心乐事谁家院”这样慢如行板的哀愁只怕是后来者所远不能及的了。
二十九
北宋名家以方回为最次,其词如历下、新城之诗,非不华赡,惜少真味。至宋末诸家,仅可譬之腐烂制艺,乃诸家之享重名者且数百年,始知世之幸人不独曹蜍、李志也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最强狂暴升级 《人人都爱大小姐》作者:林宴歌 《从万米高空降临番外完》作者:塞纳左岸 《BL贵族男校,但直男路人校医》作者:黑雪松 我始乱终弃主角后失忆了 [成长·逆袭参赛作品] 作者 追月影 天予朕妻 作者 云东曼 异端老攻太能演了! 作者 慕清北 亲妈重生:我带炮灰儿女逆风翻盘by宠西 《他站在时光深处》作者:北倾 狭路 作者 山间人 如何攀折天之骄子 作者,折难 (1V1)《软香》作者:苏玛丽 修罗战神 《他与爱同罪》作者:北倾 《四面佛》作者:苏二两 《他是疯批(强制肉 高H 1V1)》by就想吃肉肉(完结) (1V1)《裸模(校园)》作者:苏玛丽 【言情】《凝脂美人要离婚,八零反派心慌了》作者:海岱苗 G024《贵族男校》作者:郑九煞 大荒蛮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