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修建北京城以及疏浚漕河的一些大工程中,阮安都有所参与。史料记载“自永乐中已遣太监阮安营北京城池、宫殿、诸司府廨,工部特奉行而已”,给阮安的权限大得惊人。
不过阮安那会儿年纪还小,未受重用。到了正统年间,他终于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。
当时的北京城,还不是后世我们所熟悉的那个格局。在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节点,北京只有紫禁城、皇城与外城,正阳门以南的广大区域(今所谓南城)还没包括进来。要一直到嘉靖年间,才将这个区域全部囊括进城区范围。而且外城城墙多为夯土结构,九门之上也缺少城楼、瓮城和箭楼。
正统皇帝雄心勃勃,打算对北京城进行一次大规模扩建,包括把城墙用砖头包砌、开挖太液池南海、建起九门城楼,还有更重要的,要在九门设置九道水闸,疏浚通济河以解决京城水灾问题。
本来这项工程该是工部侍郎蔡信主持,蔡信苦着脸说必须征调十八万民夫,以及相当的材料费,否则这事办不了。正统皇帝又找来阮安,阮安说一万人够了,材料费一分不用花。
他直接征调了一万多京营士兵,没有惊扰民间,而且使用的材料,还是永乐、洪熙、宣德三朝在库房里寄存的材料,无须额外从外地征调运输。在阮安天才般的统筹之下,这一系列大工程多快好省地完成了。
此后他被连续委以重任,包括三大殿的重建、诸部公廨的重建、漕河疏浚、河流治理等等,简直就是大明朝的一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。甚至到了晚年,他还被派去治理张秋河,并死在了工地现场。
时人对阮安的评价极高:“清介善谋,尤长于工作之事。北京城池、九门、两宫、三殿、五府、六部及塞杨村驿诸河,凡语诸役,一受成算而已。后为治张秋河道卒。”更难得的是,阮安只对工程本身有兴趣,对钱财毫无兴趣。皇帝给他的赏赐,他都还回去了。在阮安死后,行李里连十两银子都没有,作为多个工程的经手人,如此廉洁,实属罕见。
《孤树裒谈》里还记录了关于他的一则小八卦:宣德临死之际,有个叫阮安留的宦官随侍在身边,他说皇帝崩时“肤肌燥裂犹燔鱼,以烈剂”。这个“阮安留”即是“阮阿留”,正是阮安的小名。说明在宣德一朝,他与皇帝是颇为亲近的。
说到阮安修建九门九闸,还有一件事必须跟大家讲讲。
小说里描写了京城大雨成灾,紫禁城外洪水滚滚,主角驾棺漂浮而出。这个桥段虽是杜撰,但也绝非凭空得来。
水灾一直是明代北京城最为头疼的麻烦。虽然京城身处燕北干燥之地,可一旦下起暴雨来,势头丝毫不弱于南方。每年从五月底到八月底,京城都会面临暴雨成灾的窘境,动辄水淹盈尺,把半个城区都泡在水里。明代相关的文献中,隔三岔五就能看到“都城摧塌者,几百余丈;室庐垣墙寝圮,动以万计”“雨水霖霪,动经半月,倾颓墙屋”之类的描写。
李时勉特别介绍过京城的气候规律:“今岁正月不雨,至于四月。四月凡三得雨,虽未厌足,然人皆喜。五月朔日始大雨,朝野相庆。自是淋淫不绝,晴无连三日者。有时雨骤,至沟渠泛溢,街巷水没焉,墙屋颓毁相望。”
比如在永乐四年八月,北京遭遇水灾:“坏北京城五千三百二十丈,天棚、门楼、铺台十一所。”居然把城墙泡塌了五千多丈,这个破坏效果实在惊人。再比如正统四年五月:“大雨骤降,自昏达旦。城中沟渠,未及疏浚。城外隍池,新甃狭窄,视旧减半,又作新桥闸,次第壅遏,水无所泄。”这次灾害,足足冲毁了官舍与民居三千三百九十区,溺死男女二十一人。
成化六年与十三年,爆发了两次京城水灾,受灾人数都在两千户以上,这可是京城里的居民。弘治二年七月,出现了一场“数十年来水患,未有甚于此日者也”的大灾,受灾人数更是骇人。
这些水灾,大到什么程度呢?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半分_六夜 《越歌起(双洁1v1高h)》作家:是春山 败絮藏金玉_酥油饼 [补番]逢君(原名《望门娇媳》希昀)(1) 《从前满》 心机婢女上位记 林安安的六零年代生活 《当霸总变成黏人哭包[穿书]》作者:脆桃卡里 《原始再来》(精校版全本by番外完)作者:月下桑 备忘录被同步到他手机上后 《古代小户女》(精校版全本)作者:竹笋君 《在末日被疯美人圈养的“性”福生活》by橘猫的夏天 《穿越无限恐怖[同人]》 作者:多木木多 半世清情 [清穿]奸臣之女 被偏爱的小花妖【快穿】 作者:袖里青蛇(番外完结) 心有不甘 作者:情挽 [补番]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(乌鞘) 《END[同人]》 作者:多木木多 [补番]败絮藏金玉 作者:酥油饼 纯爱小说 25万字